孟婕
不知不觉在突尼斯的留学生活已然过半,在来突之前,对于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家我还不甚了解。只是在树上看到它美丽的景色,当书页上的地中海在眼前真正出现的时候,那旖旎风光让我的内心十分激动,正如古人所云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留学的意义——用知识装备大脑,用脚步丈量世界。
还记得初来突尼斯时,我在飞机上从窗外俯瞰下方的突尼斯,满目皆是白色的低矮的建筑,就像书里传统的阿拉伯风格建筑那样,别有一番风情。我的留学生活就此揭开了序幕。
这个国家、这个城市,还有这里的生活的人们,热情得一如它的天气,总是明媚的,这让我逐渐习惯并且适应这里的学习与生活。
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学习课程与国内稍有不同,我们的课程通常安排在早晨,由一名老师教授一天的课程。初来乍到时,我上课还有些紧张,担心听不懂老师说的内容,也担心自己蹩脚的口语上课如何发言或是回答问题。不过每一名老师都很耐心,悉心地教导我们,纠正我们发音的错误,句子里的语法错误,以及如何用更地道的表达。
偶尔在下午没课的时候,我们会相约去参观一些风景,比如著名的景点蓝白小镇,一路上与当地人的交谈让我们在锻炼口语的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,从而更了解这个城市。
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了突尼斯外拥有很大基数的外来人口,突尼斯的饮食兼具了传统的阿拉伯口味和现代的欧洲口味,都别具一番风情。不过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自己在家做饭,我也从出国前的厨房小白变成了老练的厨子。我们还学会了包饺子,从和面到调馅料再到饺子包好下锅,最后饺子端上饭桌时,除了能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,也有些思乡愁绪在其中。求学在外总是如此,不过也能让人成长许多。
恰逢中突建交六十周年,我还有幸观看了陕西的非遗文化团到突尼斯的文化巡演,熟悉的乐声悠悠,身处其中仿若回到了盛世大唐。那时我的内心是酸楚的,因为临近新年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;亦是自豪的,为祖国影响力日渐显著、远传海外而骄傲。这也让我感受到了我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意义,坚定了我努力学习好阿拉伯语的信心。
不知不觉留学生活已经过半,这段时间我们从来到异国他乡的手足无措,逐渐变得熟悉突尼斯文化并喜欢上这个国家。
龙雅洁
学习篇
刚开始由于不适应我们都不怎么敢与老师交流,但现在当我们遇到难点时,就会直接向老师提出来。老师们都很友善、很有耐心,时不时还会同我们开玩笑。每天的课上我们都会有小组对话表演,提高了我们的口语能力,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。而课程的难度在于听力。老师们的听力材料大多数来自新闻或者日常对话,语速与国内相比较快,我们常常会觉得较难。因此老师建议我们出国了就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语言环境,课余时间多和当地学生交流,空闲时多通过Youtube、半岛等网络渠道练习阿语听力。
人文风景篇
初到突尼斯时有许多的不适应,最重要的就是日常交流。突尼斯是一个双语国家,阿语和法语都是其官方语言。大部分会使用阿语的人说的也是方言。因此刚开始打车、买东西时都会遇到困难,但老师在课上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方言,现在我们可以很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。在周末休息的时候,我们会约上突尼斯朋友们一起游玩。
寒假的时候,我们去到了突尼斯南部城市杜兹和托泽尔,领略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景。我们在骆驼背上感受古阿拉伯的魅力,在沙漠飙车中体验当代阿拉伯的旷野。一路上我们和同行的当地人相谈甚欢,了解到了很多突尼斯文化,并且交到了很多新朋友。
课余活动篇
在闲暇之余,我们有幸参加大使馆和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。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参加大使馆举办的“庆祝中国-突尼斯建交60周年招待会”,非常荣幸作为翻译志愿者向世界介绍中国非遗技艺。这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,也给了我们锻炼自身的机会,并且丰富了我们的留学生活。
留学的这段时间里,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突两国间的文化差异。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成为了一座桥梁,通过自身所学,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传递给外国友人,并向他们展示真正的中国。
稿件:2021级3班孟婕、2021级1班龙雅洁